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难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携手合作,共赴抗日战场。
1937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仍延用八路军的称号)。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1937年9月,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与国民党友军并肩参加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第115师首战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取得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八路军第 120师、第129师在同蒲路北段和正太路上先后展开交通破袭战,切断敌人的交通线,攻取雁门关,袭击阳明堡机场,烧毁敌机24架,给敌军以沉重打击。
八路军的英勇战绩赢得了国民政府和全国人民的赞誉。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致电朱德、彭德怀:“……有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宜。捷报南来,良深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是为至盼。”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国民党军大部退到黄河以南、以西地区,八路军则坚持在华北地区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以三个主力师在山西实行战略展开,分别依托五台山、吕梁山、管涔山、太行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起,八路军各部又逐渐将抗日游击战由山区推向冀鲁豫平原和察绥地区,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抗日战场。
在华中地区,当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相继失陷之际,新四军挺进大江南北,开辟华中敌后战场。1938年4、5月,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创建茅山根据地。1939年上半年,第二纵队在皖南取得反扫荡胜利,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开辟津浦路东西根据地。1939年冬至1940年春,新四军先后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东等抗日根据地,打开了华中敌后抗战的局面。
八路军、新四军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增强。至1939年,已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冀中、冀东、冀鲁豫、胶东、苏鲁豫、皖北、鄂东、江南等敌后地区建立起许多根据地,仅在晋察冀边区就辖有70多个县,人口1200万。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策略,将进攻重点转移向后方,集中兵力向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武装力量发起“扫荡”。1939年冬,晋察冀边区军民粉碎日军两万余人大“扫荡”,取得歼敌4000余人的胜利,并在战役中击毙了日军中有“名将之花”之称的阿部规秀中将。
八路军的战绩令日军震惊。1939年12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参谋长笠原幸雄宣称:“华北治安战的致命祸患就是共军。只有打破这个立足于军、政、党、民的有机结合的抗战组织,才是现阶段治安肃正的根本。”
为进一步打击日伪军,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发动了有105个团、20万人参加的“百团大战”,以正太路为重点,对华北所有的铁路、公路及其沿线日军据点进行猛烈攻击,攻克日伪军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瘫痪了日军的主要交通线,歼灭、俘获日伪军4万余人。
此后,日军从与国民党军对峙的正面战场上迅速抽调大量兵力回师华北,连续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并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从1941年春到1942年秋,日军在华北实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尤其是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对中国战场采取巩固其占领区的方针,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及特务活动相结合的“总力战”,采取连续“扫荡”、“蚕食”、“清乡”、“治安强化”以及“囚笼政策”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制造千里无人区,企图彻底毁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面对日军的猖狂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采取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的作战方针,对日军实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与日伪军作战4万余次,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这一时期,是敌后抗日战场最困难的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人口减少了一半,部队则化整为零,在极其困难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抗战。
从1944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逐步掌握了敌后战场的主动权。不仅粉碎了日伪军一次次的“扫荡”、“清剿”,还发起数千次主动出击作战,从日伪占领区解放了大片国土,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和人口不断增加。至1945年春夏,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到19个地域,人口9550余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发展到91万余人,民兵发展到220余万人,为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坚实的条件。
据统计,在全面抗战的8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敌后解放区人民对日伪军作战共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0多万,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伤亡近60万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开辟的敌后抗日战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共产党为主的敌后战场和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在战略上对侵华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有利态势,两个战场在战略上呈现互相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敌后战场的开辟,使日军占领的地区只限于主要城市和交通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战场始终抗击着侵华日军半数以上的兵力。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第一线军队用于我国战场的有36至38个师团。1940年,日军有9个师团和12个旅团的兵力被迫布置于华北。到1941年,日军更将其在华北的兵力增加到19个师团。
敌后战场是在沦陷区、敌人占领区作战,没有稳固的战略后方,险恶的战争环境考验了八路军、新四军。而八路军、新四军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忠实执行了毛泽东的“持久战”及人民战争战略思想,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将抗日游击战、全民抗战上升到战略高度,以战斗求生存、求发展,显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书写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新篇章。这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捍卫独立自由的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武装不愧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指示,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及各级指挥系统发布了一系列战术、战斗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形成了大量具体、详实的抗日战报。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真实历史记录。
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公布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档案,旨在以之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浴血抗战的历史,全面展现中国抗战的史实,缅怀革命先辈,并以志永恒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