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妇救会 争取妇女力量
晋察冀边区位于华北地区中心腹地,由河北、山西、原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各一部组成。该区除少数平原外,多以山地为主,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文化落后,民困财乏。晋察冀地区的妇女,除了要像男子一样忍受贫穷、饥饿,更因接近封建统治中心,社会地位低下。女性所代表的价值仅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侍奉公婆,操持家务。妇女在经济上依附于男子,在婚姻中缺乏自主权,无论社会、政治、经济、家庭都无地位可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十分重视妇女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为动员全国一切抗日力量,号召建立各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面抗战路线政策要求下,必须动员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参加到抗日战争中,这其中必然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村妇女。全面抗战爆发后,一些妇女工作突出的区、县、乡,从 1937 年冬开始陆续建立起各级妇女抗日救国会,1937年11月,阜平县成立妇女抗日救国会,同年12 月 27 日,完县妇女抗日救国会宣布成立。但此时,各地成立的妇救组织还处于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名称、没有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纲领,因此,成立一个能够领导边区各界妇女群众团结抗日的妇女组织迫在眉睫。在各级党委及边区政府的协助下,1938 年 3 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会上宣布成立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以推动边区妇运组织与团结全边区妇女参加抗战建国事业,争取最后胜利,促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之实现并谋求妇女解放为宗旨”,以动员妇女支援抗战前线、维护社会治安、组织妇女参加生产、鼓励妇女参政议政、提高妇女文化水平、贯彻执行政府关于保障妇女权利的法令法规为工作准则。它的成立既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妇女政策变化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时代要求下党领导妇女群众走向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经之路。
宣传抗战思想 增强自主意识
千百年来,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晋察冀农村妇女游离于政治与组织之外,要让她们懂得抗战的重要与必要、知晓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拥有自卫的意识与方法、体会民族的危难与自豪,必须进行大量的宣传工作。妇救会在取得妇女信任后,利用挨家挨户,个别谈话,宣传队、歌舞、大字报、传单、标语口号各种方式向妇女群众宣传抗战建国新思想,激发妇女抗日热情,同时,采取各种方式关心妇女身心健康,增强自主意识。
在晋察冀地区,女性常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早婚、买卖婚、包办婚、一夫多妻普遍存在,处于这些婚姻形式中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处于最底层地位,她们“大多数都是缠着小脚,在家里抱抱孩子,喂喂猪狗,推推碾磨,伺候公婆和丈夫,不能独立,不能自由,更谈不到解放”,“守节虽已不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然而巍然矗立的贞洁牌坊还是能够博得大多数人的崇敬”。边区妇女救国会将“积极改善妇女的生活,认真解决妇女一切困难,切实执行政府关于妇女生活改善的一切法令”作为工作纲领,多次在妇女代表会及“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中,将反对封建婚姻、反对虐待妇女、解除妇女痛苦作为妇女工作的重要方面,并通过家庭访问、各类群众座谈会以及歌谣、文艺演出等方式,展开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
在妇救会的帮助下,许多妇女的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对不合理的婚姻,很多妇女勇敢地提出退婚、离婚。同时,妇女干部还通过演讲、文艺队、剧团、报刊等各种宣传方式,向妇女讲解受欺凌与迫害的原因,启发妇女心智,使她们懂得妇女受压迫的地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国家危难之时,只有参加抗战,建立新的民主共和国,才能使自己不被奴役,获得解放。她们组织慰问受伤病员,向前方抗日战士提供各种慰劳品,有的还用竞赛的形式比赛捐献慰劳品,鼓励家人参军参战,大大增强了抗日战士的革命斗志。
组织参加生产 支援抗战前线
抗战爆发后,大批青壮年参加抗战,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疯狂的烧杀抢掠,多次“大扫荡”后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掠夺,加剧了其经济上的危机,加之根据地内连年的灾荒,使边区妇女生活极其困苦。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及边区政府的各项关于妇女参加生产工作的政策,边区妇救会将动员组织妇女参加春耕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并通过识字班、座谈会、革命歌曲等方式向妇女宣传生产的意义,逐渐帮助妇女消除了“劳动是羞耻”的观点,号召其走出家门,到生产第一线中。在“所有能生产的人,都要参加春耕”的口号下,特别是在春耕突击竞赛的推动下,大批的妇女涌进生产战线。各级妇救会普遍组织起垦荒团、生产突击队、生产小组、代耕团等,用实际行动为边区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缓解了根据地受灾程度。
边区妇救会在组织妇女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手工业和副业生产的发展,如提出“一人编一顶草帽”的口号,利用农闲时间,举办草帽培训班,教习妇女编草帽的方法,并且协助妇女找到草帽的销路,不仅提高了妇女编制草帽的积极性,更增加了其家庭收入。纺织业也在开展家庭副业与纺织救灾的号召下发展起来,大生产运动中,通过边区妇救会举办的各种生产知识讲座,妇女在技术上也有很大提高,锄地、种地、送粪、拔苗、收割、种花生等农活技术已经被许多妇女所掌握。
对于妇女在生产上的作用,毛主席曾这样肯定:“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没有他们,生产就不能进行”。为了支援前线,在边区妇救会的组织带领下,妇女们不仅从事纺织、养猪养鸡、养蜂养蚕等家庭副业,而且克服体力上的困难,冲破旧的世俗观念,毅然担负起过去主要由男子承担的开荒种田、植树造林、送粪施肥、锄草收割等比较繁重的艰苦劳动。通过参加生产,妇女们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缓解了夫妻、婆媳之间矛盾,提高了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为根据地的建设和妇女自身的最终解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开展文化教育 提高政治觉悟
晋察冀边区大部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抗战前一些偏僻山区中的农民甚至连自己所处的年代、国家都不知晓。阜平“全县十九万人口中,上过学的妇女仅七十多个,这 70 多个人里面,程度最高的是师范生,初中程度的有几个,其余便是高小和初小的学生”。
为了有力地开展妇女工作,提高妇女干部的政治觉悟、领导能力,边区妇救会配合其他群众团体开办妇女干部训练班。针对边区妇女普遍文化水平低的现状,训练班除了讲一些政治常识、妇女工作及文化卫生知识之外,着重加强了妇女的识字教育。边区各级妇救会采取丰富的施教方式,有识字学校、识字小组、冬校、午校、读报组等,陆续向妇女普及文化知识,“讲课的时候,她们都用当地的土话,使一般根本没有走出过山沟的妇女们听起来非常人耳……在识字之余,每人都能唱出几个救亡歌曲”,在短期内提高了晋察冀妇女的文化素质。1938 年,完县已有 17 个村庄建立起了妇女识字班,并且经常开展识字比赛,唐县几乎每个村都成立了妇女识字班。在各种识字运动中,妇女们不仅学会了文化知识,了解了政治常识,而且业余文化生活也因为歌舞、演讲、晚会丰富了起来。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妇女们的参政意识也逐渐加强。她们组织妇女自卫队,平时主要从事抗战勤务、坚壁清野、除奸防特等工作,战时配合部队进行战地救护、侦察、通讯、做饭、转移群众等任务。另外,妇救会利用扭秧歌、敲锣鼓、唱歌谣、演话剧、张贴标语等方式,为妇女竞选营造气氛,帮助妇女竞选,大大提高了妇女参加竞选的自信心。1940年晋察冀边区进行民主政权选举时,共有1926位妇女当选为村长、乡长、区长,有5052名妇女当选为村代表。在边区各级妇救组织的带领下,妇女广泛参选参政,切实提高了妇女政治地位,提高了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也为边区妇女在经济、家庭、社会等方面地位的全面改变提供了可靠的政治思想保障。
晋察冀边区妇救会自成立之时,便将组织团结广大妇女群众参战抗战,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改善妇女生活,解决妇女困难,力争全国妇运统一作为奋斗目标。在抗日战争这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中,深刻的民族危机唤起了广大妇女的民族意识,促使她们投身于抗日救国斗争中,她们走出家门,参加生产,支援前线,增强了妇女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表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在边区妇救会的带领下,妇女们扮演了从未体验过的角色,这些角色无论在根据地内还是在抗日战争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女主角,大大推动了妇女解放的进程。(文/刘楠楠)
▲
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致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救国会函(1939年9月4日)

▲
完县妇救会年度总结封面(1939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