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自2008年8月提出动议,到2015年10月申报成功,前后经历了8年时间。
世界记忆名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自然双遗产)的延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景观遗产一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文献保护项目,它关注的是文献档案,具体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珍贵介质等,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利用技术手段,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力图完整地保存人类记忆。世界记忆工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评选一次,各国每次申报不超过两个项目的提名。
《南京大屠杀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档案,它作为人类创伤性记忆的一部分,作为历史废墟的载体,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警示性意义,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的条件要求。
2009年1月,时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9位市人大代表,联名向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第0255号提案,建议将南京大屠杀专题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该提案被列入当年“南京市人大十大重点提案”之一。经过充分沟通与协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3家单位(下简称“南京三馆”),决定以各自保存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联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迈开了申遗的第一步。
2010年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五组)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的评审,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12年7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发文成立“南京大屠杀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申报世界记忆工作。此后,“南京三馆”人员多次赴京,向国家档案局领导汇报,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还派出人员赴北京、云南等地,学习已经申报成功的“大清榜”“中国民族音乐”“纳西族东巴古籍”项目的经验。在国家档案局领导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对照世界记忆遗产申报的“真实性、世界意义及独一无二和不可替代”的要求,进一步增选了来自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进行了选材、整理和论证等大量准备工作,完成了“南京大屠杀史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的全部准备工作,于2014年3月正式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有效地应对了日本朝野右翼势力的无理阻扰破坏,得到了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委员会的认定。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成功。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成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首先,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是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实的历史固化。众所周知,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认识,由于战后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及日本右翼的刻意掩盖、歪曲、挑衅,在日本竟然还存在着种种所谓的“疑问”,影响到对侵华日军制造的这场史所罕见的反人类暴行的历史罪行认定。这次申遗,通过对有关南京大屠杀来自受害者、加害者及第三方目击者的完整证据链档案的系统整理申报,使这段人类悲惨记忆得到认识上的固化,使日本朝野右翼歪曲历史真相、掩盖历史罪恶的本质暴露于世界,加强了中国及世界人民维护二战史实、珍惜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二,申遗成功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从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过去在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西方国家,舆论宣传二战法西斯暴行,以讲纳粹屠犹为主,对日本战争罪恶的揭露远远不够,而回忆探讨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则以中国人为主,日本右翼反对论甚嚣尘上,呈现出正义宣传力量不足的现象。现在有关档案成功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使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从全体中国人的记忆上升为全世界人民包括日本人民的共同记忆,形成了对于二战中人类“三大惨案”的共同认知,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深远意义。
第三,申遗成功是对日本右翼企图掩盖、抵赖、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有力回击。在美国出于其全球战略的有意纵容庇护下,日本发动二战及其战争暴行的罪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造成战后70年来日本右派一直试图否定侵略、篡改历史,以为其复活军国主义开道。而否定南京大屠杀就是其突出的表演,此次南京大屠杀申遗成功前后日本政府气急败坏的反应言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日本右翼如何处心积虑地编造南京大屠杀“十八大疑问”或是其他种种谬论,申遗成功就是对他们最强有力的批驳与反击!日本右翼分子可以休矣!
尽管围绕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斗争还要持续下去,但我们相信,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马振犊 撰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