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地失学失业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为与中共争夺沦陷区知识青年,于1940年3月特设军委会战地失学失业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其任务是:联系主管各部会监督指导各战区招致委员会之业务进行及训练与使用之统筹。设主任委员1人,并由军委会办公厅、军政部、军训部、军委会政治部、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央训练委员会、教育部、内政部分别派员兼任委员;下设秘书处及招致(第一科)、甄训(第二科)、会务(第三科)3科。不久,该会改设主任委员1人,由教

  育部部长兼任,常务委员5人,委员15人。委员由中央组织部、中央训练委员会、中央海外部、三青团中央团部、战地党政委员会、赈济委员会、军委会政治部、军训部、教育部战区学生指导处等机关高级人员中选任;另设秘书1人,处理日常事务;会内设招致、管训2组,分掌战地失业失学青年之招致、管理训练及训练后之升学就业;内移经费之筹措分配;招训机关之督导等事项。

  其后,因备战区三青团业务开展,而招训会工作又纯属青年问题,该会曾一度改由三青团中央团部主持。1941年5月,又因招训会所招训之青年大都为学生,训练及分发事宜,又皆与教育机关有密切关系,故将该会会务改由教育部负责主持。会内置主任委员1人,由教育部部长兼任;副主任委员2人,常务委员5人,委员10人,分别由教育部、中央党部、青年团、战地党政委员会、赈济委员会、中央海外部、军训部、军委会政治部、中央训练委员会等机关重要人员兼任。1943年3月,战地党政委员会撤销,又增聘中央组织部、军政部、经济部、社会部各负责人为常务委员,并裁并专任职员,所有会务改由教育部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其他有关机关兼办。

  1944年3月,行政院以“招训会招训业务繁重,教育部原有单位兼办是项工作困难颇多”,乃重新核准招训会组织规程,规定该会为独立之实体,以“管理全国战地青年招致训练并联系中央各有关机关共同推动工作以收统筹招训之效”为宗旨,并于同年7月组成。主任委员仍由教育部部长兼任,副主任委员2人,由教育部次长及军政部所派委员兼任。委员20人,由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中央训练委员会、三青团中央团部、军政部、军训部、社会部、军委会政治部、赈济委员会、教育部及其他有关部会高级人员兼任之。会内设总务、招训2组及会计室,其组织及职能如下:

  总务组:掌理收发、分配、核拟、缮校、保存文件;典守印信;该会所属机关职员之任免、奖惩;招训经费之筹划、分配、审核及款项出纳;各部会工作之联系及战地青年招训工作各项统计等事项。

  招训组:掌理招训机关之设立变更;战地青年之招致管训、升学就业;战地青年之救济、通讯、辅导;招训章则、条例之拟订、审核;该会所属机关工作之督导;工作报告之编造、审核等事项。

  此外,设秘书1人,干事7-9人,助理干事3-5人,并因事务上之必要酌置视导员3-5人。

  1944年7月,教育部为统筹办理招训工作,又将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组及教育部战区学生指导处归并该会。

  1945年3月,战地失学青年就学辅导处、侨务委员会回国升学侨生接待所先后裁撤,其业务均划归该会办理。

  由于战地日益扩大,业务日渐增多,为加强招训工作,1945年初,该会对其内部机构又进行了一些调整,将原先的招训组划分为招致与训练2组,与总务组并设为3个组,并增设秘书室。招致组掌理战区青年之招致、登记、救济、分发、复学、介绍就业等事项;训练组掌理战区青年之训练和训练机构之筹备、考核等事项;总务组与会计室业务不变。

  1945年12月,该会成立驻沪办事处,办理沪市流亡失学青年登记事宜;下设6个办事处。

  1945年底,该会与教育部战区学生指导委员会合并改组为教育部青年复学就业辅导委员会。

  (任 荣 撰)

上一篇: (二)教育部战区学生指导处

下一篇: (四)青年复学就业辅导委员会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