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至23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首届“档案与民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
会场一瞥
本次会议旨在鼓励民国史研究对档案史料的挖掘和运用,彰显民国史研究的新趋向和新成就,搭建学术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自年初发布征文启事以来,引发广大学者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响应,累计收到论文230篇,经专家学者评审,共选出论文39篇。本着开放的原则,本次会议没有限定年龄范围。尽管如此,青年学者仍占了本次会议参会者的大多数,反映了年青一代在学界的蓬勃势头。
22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刘军教授首先致辞,介绍了山东大学历史学科的建设概况和山大“文史见长”的学术传统,并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兼《民国档案》杂志社社长曹必宏研究馆员随后致辞,在回顾了《民国档案》36年创办历史后,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的指示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要求,力争将《民国档案》越办越好。
开幕式致辞
简短的开幕式后,便进入分组讨论环节,39篇论文被分为8组进行讨论,内容涵盖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财政、外交、司法等各个领域。分组讨论共分为四个环节,依次为作者宣读、学者互评、专家评议、作者回应和自由讨论。为保证讨论充分,宣读时间被严格限制。会议特邀浙江大学历史学系陈红民教授、《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江沛教授、《中共党史研究》编审乔君,及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卫清教授、徐畅教授、杨瑞教授、刘家峰教授、徐进教授,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赵兴胜教授等多位学者参与主持、点评。有限的时间里,作者与听者之间展开了良性的互动,围绕学术问题本身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批评讨论。
分组讨论现场
分组讨论结束后,会议进入圆桌讨论环节。受邀嘉宾专家各自分享了自己的治学经验,并对青年学者提出了宝贵建议。年青一代在史料搜集和外文文献运用方面能力突出,但论文写作水平仍待提高。如常囿于史料的框架,难以形成独立的思考;习惯堆积史料,缺乏时空感;文字表述不严谨,行文不通顺等。这些均须青年学者有意识地自我提升。此外,受邀嘉宾专家也殷切希望青年学者们趁年轻,多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培养交叉学科的研究意识,推动民国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
圆桌讨论
会议最后,《民国档案》主编杨斌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刘家峰教授先后致辞,对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杨斌主编表示,《民国档案》将在此次参会论文中择选数篇优秀论文,经作者认真修改后,陆续予以刊载。至此,首届“档案与民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圆满结束。
闭幕式致辞
学术乃天下公器,《民国档案》始终不忘作为学术期刊的责任和使命,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努力为学者营造一个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平台。同时,每期继续选编具有一定价值的档案史料,供史学界参考,发挥好促进档案界与史学界交流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