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正:鏖战山东讨袁护国保共和

          

文/ 张海梅  

 

 

  居正,字觉生,号梅川,湖北省广济县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后来加入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1910年,在湖北筹组中部同盟会,策动反清起义。武昌起义后,任湖北军政府顾问兼秘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内务部次长,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逃亡日本。

  

为保共和,回国讨袁

  

  痛定思痛,孙中山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不在于袁世凯政府的兵力强大,而在于国民党的人心涣散,他决定整顿党务,重组一个对他本人绝对服从并且具有旺盛战斗力的政党。1914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居正出任党务部部长兼《民国》杂志经理,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干将。随着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加强,孙中山认为,欲雪癸丑之耻,竟辛亥之功,必须建立起属于中华革命党自己的军队,依靠武力,扫除一切障碍,奠定民国基础,因此决定成立中华革命军,自任大元帅,同时派遣军事指挥人员分赴各省,组织力量,策动武装起义。为了加强对国内武装斗争的组织和领导,1915年夏末,孙中山在东京召集各部长会议,决定在国内组织中华革命军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总司令部,居正被任命为东北军总司令。

 

1915年9月25日,孙中山与即将回国从事反袁活动的同志在日本合影(前排中为孙中山,右3为居正)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下令称帝,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蔡锷前往云南,发起了护国运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誓死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1916年2月,居正奉命回国,前往山东青岛,与参谋长许崇智等筹设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部。行前,孙中山向居正指出,中华革命军进行讨袁,东北军应该作为先锋,而进攻的目标,一是潍县,二是济南,然后直捣京畿。1916年3月13日,孙中山又特地致函直鲁晋省革命同志,表明特派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统筹直隶、山东、山西革命军讨袁事宜。

  居正回国后,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部设于青岛八幡町原德国驻青岛总督的住宅楼内。此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日军占领,此时的日本政府看到了袁世凯帝制灭亡的迹象,于是暗中支持中华革命党,企图从中牟利,因而让出了这座大楼。

  经过努力,居正将反正的北洋军队、各乡民团,加上革命党人和自愿参加讨袁的青年学生,改编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两个本队共六个支队,刘廷汉、朱霁青为本队司令,薄子明、马海龙、吕子人、杜仲三、赵中玉、尹锡五为支队司令,陈中孚为预备队司令,并且总分为潍县攻击队、宁兖游击队、济南潜入队,进攻潍县的军队还配有电信破坏队、瓦斯队和卫生队。

 

攻占周村,进取潍县

 

  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成立后,积极准备军事讨袁。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迫于各方压力,宣布取消帝制,但是仍然位居大总统,因此各地的护国运动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居正所部也毫无退志,坚持讨袁。居正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先以主力袭取潍县,扼胶济铁路中心,再分兵西捣青州。另外,在进攻潍县的同时,进攻周村,因为周村距离济南更近,拿下周村,对济南北洋军队的威胁更大。游击队和各地民军则从济宁、兖州等地出发,分兵南袭峄县,阻止张勋的军队北上,同时将济南以南的津浦铁路全部破坏。潜入队则进入济南,策动敌军反正,作为内应。周村、潍县、青州一旦攻下,济南受到震动,潜入队即联络各界胁迫山东督军投降,如其不降,则集合各路军队对其内外夹攻。他们认为:“济南下,则山东定;山东定,津浦路断,而中原可图。”居正将计划报告给孙中山,孙中山很快作出了批复。

 

居正(右3)与部属在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1师司令部门前合影

 

  5月4日,居正命令第一支队司令薄子明率领部队夜间从青岛出发,沿胶济铁路掩进,第二天攻占周村。5日,居正亲率大军进攻潍县。电信破坏队先期到达潍县,将潍县与济南、青岛、烟台的交通线全部损毁。第一本队司令刘廷汉率众进攻内城南门,赵中玉、尹锡五、吕子人分别率部进攻内城东门、东关南门及西防营,陈中孚则率部埋伏城外待命,瓦斯队、炸弹队、卫生队等也随时听候命令。

  潍县驻军是北洋陆军第五师,师长为张树元。双方战斗非常激烈,子弹纷纷落于车站,致使驻扎在潍县的日本铁道守备队士兵及日本人有所伤亡。日本守备队长石浦大佐就此事造访张树元,要求他约束官兵。为此,北洋政府代理外交总长曹汝霖专程到日本驻华使馆,抗议日军帮助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日本驻华大使日置益予以否认,继而反过来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抗议,指责北洋军队杀害日兵及日商、向铁道列车发炮、进入日人住宅、流弹落入日本人家中、妨害守备队警戒等。这样一来,张树元投鼠忌器,一方面怕引起外交纠纷,另一方面后援断绝,恐守城不能长久,只好与居正议和。

  5月11日,双方开始议定和约,潍县各界代表参与其中。经过往返磋商,15日签字。双方约定北洋陆军第五师最迟至23日完全退出潍县城,由东北军接收,东北军也不再进攻北洋陆军第五师军队驻扎的地方。居正命令东北军停止攻击潍县,但他认为和约不足恃,因而分兵进攻周边地区,以孤立潍县。他派吕子人率部规复高密各县,马海龙、曹文豫分别率部袭取诸城、安丘。张树元以此为借口,指责东北军违约,双方差点决裂。直到24日黎明时分,张树元才率部退出潍县城。25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入城典礼,居正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的名义宣布独立,声明“奉前大总统中华革命军大元帅孙命令,督率东北各军,声讨国贼,保障共和”,暂驻潍县城。

 

顾全大局,协力讨袁

 

  薄子明率部攻下周村后,脱离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与吴大洲一起打出了护国军的旗号,吴大洲自称护国军山东都督,薄子明任护国军第七军总司令。为了讨袁大局,居正接受孙中山“宜联络,重实力,不必争旗帜、名称等问题”的指示,竭力协调,团结对敌,在周村告急时不计前嫌予以援助。

  居正率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在山东的讨袁作战得到了海外华侨的热烈支持,他们在中华革命党的号召下,不仅捐钱捐物,还积极报名回国参战。5月初,夏重民率领“中华革命党讨袁军美洲华侨敢死先锋队”成员及部分日本华侨共计500多人回到国内,到达潍县后,被改编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直属居正指挥。还有部分华侨购买了飞机,成立了东北军航空队。

  攻下潍县以后,居正命令各部队分别进攻昌乐、临淄、临朐,占领了十余县,准备攻取济南。然而,济南的北洋军队实力雄厚,居正派军与周村的山东护国军协力进袭,均告失败,因而暂时停止了攻势,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6月6日,袁世凯病死,黎元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孙中山觉得国内和平有了希望,应该“息纷争、事建设”,因而连电居正等人,要求他们按兵不动,维持地方秩序。

  山东各界代表看到潍县、周村和济南相持不下,也四处奔走,呼吁大家息兵罢战、谈判议和。然而,新任的山东督军张怀芝却乘隙派军袭夺了安丘、临朐两县,并大加屠戮。居正不愿重开战端,忍让没有还击。

 

战争结束,编遣部队

 

  此时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兵员众多,已经超过2万人,孙中山下令整编。7月,居正将所部编成两个师及一个混成旅,朱霁青、吕子人任师长,王柏龄代理混成旅旅长,分驻高密、昌乐、诸城。另外,还有华侨义勇团、警卫团、航空队、重炮兵队和宪兵队,由总司令部直辖。不久,国会重开会议,居正作为议员,赴北京参会。孙中山任命许崇智在会议期间代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蒋介石代理参谋长。

  国会召开以后,孙中山认为战争已经结束,应该致力于国家建设,决定停止中华革命党的活动、收束中华革命军。对于孙中山解散军队的命令,居正所部不少将领是有意见的,他们希望保留军队,作为中华革命党的基本力量,但是孙中山坚持己见,后来更是态度强硬地致电居正:“各军如不依令解散,即脱离关系。”在孙中山的督促下,居正等人与北京政府联系收束军队,北京政府先后派曲同丰和张怀芝主持编遣事宜。最后,中华革命军东北军被缩编为一个混成旅和一个混成团。居正不再担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各机关及零星部队被解散,华侨义勇团成员领取遣散费分赴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1916年12月,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在潍县、高密、昌东等地交枪,编遣完毕。12月14日,居正通告取消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名义。

  居正领导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是中华革命军四个总司令部中唯一一支建成的军队,他在山东发动起义,将讨袁战场扩大到北洋政权的心脏地带,牵制了北洋军队的力量,与西南地区的护国战争主战场遥相呼应,为护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附件:

上一篇: 民国反腐第一案

下一篇: 张庭济与沦陷时期的故宫博物院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