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

          

(二)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的统治。张作霖、冯玉祥及直系军人齐燮元等人联名,推戴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遂于10月24日通电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是日,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6条,任命各部总长,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简称临时执政府)。

  临时执政总揽全国军民政务,统率陆海军,对外为代表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不设国务院,下设国务员,由临时执政任命,分掌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司法、教育、农商、交通9部,赞襄临时执政处理国务。凡临时执政府的命令及关于国务的文书,须由国务员副署,方生效力。但由于国务员是由临时执政任命并对其负责,故副署只不过是例行公事。临时执政府设国务会议,以各部总长组成,由临时执政召集,一切政令均由国务会议议决进行。

  段祺瑞取消议会后,为使其政权披上一件“民主”外衣,欺骗民意,遂设立御用的立法机关,先是善后会议(另文介绍),后为临时参政院。临时参政院成立于1925年7月30日。临时参政院参政均为政客、官僚、军阀、御用文人,其职权仅为议决权、建议权。

  临时政府直属机构设有临时法制院、铨叙局、统计局、印铸局、国政商榷会、国宪起草委员会、国立编译馆、军事善后委员会、财政善后委员会等机构。

  临时执政的特点,是集总统、总理于一身,权力很大,实行独裁统治。但这个政权是各派军阀妥协下的产物,其命运完全操纵在军人实力派的手里,段祺瑞虽然独揽大权,却始终无法运用自己的权力,只是各派军阀的傀儡。

  1925年11月间,发生了冯玉祥支持的奉军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郭失败被杀,张、冯矛盾尖锐,使段祺瑞失去一方面的支持。加之,各方要求改组政府,临时政府于1925年12月26日又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改组临时执政府,恢复国务院,设立国务总理。总理与各部总长同为国务员,国务会议以国务总理为主席。临时政府的命令及凡关系国务的文书,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全体或分别副署。1926年1月6日,临时执政指令政府直属官制适用民国五年公布的《政府直属官制》,原直隶执政的临时法制局、印铸局、铨叙局、统计局改隶国务院。实际上,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均由执政直接任命,直属执政。

  1926年4月,段祺瑞部下唐有道有通奉反冯嫌疑,驻京的冯系国民军鹿钟麟部派兵将执政府卫队缴械,段逃匿东交民巷。4月15日国民军退出北京,段重新掌权,不为奉系欢迎。段乃于4月20日退居天津,决定“引退”,由国务院摄行执政职权。

  临时执政府内部办事机构,据档案材料记载,设有2厅、7处、2司。即:秘书厅、军务厅、侍从武官处、收支处、礼官处、翊卫处、指挥处、医务处、电务处、文承宣司、武承宣司。其编制如下:

  秘书厅:设秘书长1人,内置总务科、编译处、典印处等。

  军务厅:设军务长1人,内置秘书处、第1-4处、总务科、执政府军务厅还派员驻北京电报局检查处等。

  收支处:依据《临时执政府收支处编制职掌大纲》,该处掌管全府出纳、会计、统计各项事宜。设处长1人,处内置文牍、会计、出纳3科。文牍科办理本处往来文电、典守印信、收发文件、传宣处令、保管案卷等。会计科办理全府预算、决算、统计表册、审核单据等。出纳科管理全府经费出纳、人员薪俸、卫队夫役饷项粮服等。各科设科长1人及科员、办事员、司事若干人。

  收支处还置庶务司,由收支处长兼司长,设帮办1人,内置4科、电器所及庶务稽核主任、交际主任各1人。第一科办理文件及记录人员进退。第二科办理购置物品、府内茶水、伙食,支配进退夫役及其他不属于各科事宜。第三科办理本司出纳款项。第四科办理、保管府内各项物品。电器所办理本府电务事项,设主任1人。庶务稽核主任稽核本司购置物品出纳数目。交际主任办理交际事项。各科设科长1人及科员若干人。

  侍卫武官处:设侍卫武官长1人及侍卫武官若干人。

  指挥处:原为总统府内办事机构,执政府延用。设指挥使1人,处内置稽查处、校尉处、司御处、军乐队、消防队、司洁队等。

  翊卫处:原为总统府内的办事机构,执政府延用,设都翊卫使1人,翊卫使若干人。

  礼官处:原为总统府内的办事机构,执政府延用,设大礼官、副大礼官各1人,礼官若干人。

  医务处:设处长1人及医官若干人。

  电务处:设处长1人及办事人员若干人。

  文承宣司:设司长1人及办事员若干人。

  武承宣司:设司长1人及办事员若干人。

  (韩文弓  撰)

  

上一篇: (一)北京政府总统府

下一篇: (三)中华民国军政府(安国军政府)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