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杨智友)
兰台里的家国春秋
1936年7月,南京瓦砾纵横的明故宫遗址上,矗立起一座“坚实宏壮”的仿明宫殿式建筑,三楹四柱牌楼式大门的门楣上镌刻着九个繁体大字“中央党史史料陈列”(以下简称党史馆)。
党史馆的落成,自然是为了总结国民党历史。建立国民党党史馆,不仅是孙中山的夙愿,也是张继的理想。作为国民党元老,年届55岁的张继尽管挂着一大串头衔,却早已远离中枢,只负责国民党党史的整理,在极力促进国民党党史馆的建设。
与此同时,张继先生的至交、爱国史学家连横先生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弥留之际得悉儿媳即将临盆,他欣慰之余,深感国家多难。他告诉儿子连震东:“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并遗命其孙名为战。
75年后,这座宫殿式建筑依旧矗立在南京城。牌楼式大门的门楣上依然是九个大字。只不过,顺序已是从左到右,字体也已从繁到简。它们便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二史馆)。
“复籍更名”文书
2011年9月14日,经历了风云变迁的二史馆迎来了它的同龄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虽然这座以典藏中华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权档案而闻名的档案馆,接待过许多的台湾客人。但连战先生的到来,依旧引起二史馆全体馆员的重视。因为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访问,更像是一次寻根之旅。
二史馆是国民党党史馆原址。作为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的连战先生,在举团大陆行中到访二史馆,有着别样的意味。党史馆掌门人张继是连战先生祖父的故交,又给这次访问添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而一组珍藏在此的档案,则与连战先生有着莫大的渊源。
一切要从连战先生的祖父连横先生说起。连横原名连雅堂,生于光绪四年(公历1878年)。其先祖原是福建龙溪人,明亡后迁居台湾。连雅堂少承庭训,长而好学,他父亲十分疼爱他,曾购《台湾府志》一部授之曰:“你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连雅堂有志于台湾史乘,实始于此。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后,连雅堂亲历了日本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奴化统治。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更觉修史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之传承,更能昭示他的同胞“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份,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
有这样的洞见,便有这样的践行。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这个崭新的国度,带给连雅堂一丝希望。大病初愈的连雅堂怀着祖国即将复兴的热望,从日本控制下的台湾来到大陆,与当时俊杰名士相往返,激扬文学、针砭时弊。次年春,他结识了小他四岁、却是民国开国元勋的张继。二人相谈甚笃,结为莫逆之交。与若干年后政坛失意、“寄情”于党史国史不同,当时的张继在民元国会上被选为一任参议院议长,仕途畅达。为了洗刷被列为“黑籍”的耻辱,连雅堂将久藏心间的一个念头付诸了实施。1914年2月2日,连雅堂向民国北京政府内务部民治司第二科提交了一份呈报件,内容是请求恢复其中国福建原籍,并附《愿书》、《保证书》各一件。他在呈文中写道:“具呈人连雅堂,原籍福建龙溪乡马崎社??兹依中华民国国籍法第十八条及施行规则第六条所规定,呈请许可复籍??中华民国三年一月三十一日。”2月3日,内务部当即作出批复,“据呈已悉,所请回复福建龙溪县原籍应即照准,除由本部注册并令行福建民政长转饬该县备案,合将复籍执照填给,仰即来部呈领可也,此批。”
在领到中国国籍执照的第二天,连雅堂又呈文内部,申请将连雅堂之名更正为连横,取“凌云健笔意纵横”之意,以此新名抒发抱负。北京政府内务部于2月13日收到呈文,翌日即按手续批准。
在日本人统治台湾的局势下,公然奔赴大陆、恢复中国国籍并更名,连雅堂的勇敢和气节令时人感佩,他的行为也代表了很多台胞的心声。
有关连雅堂“复籍更名”的来往文书,被保存在当时的北洋内务部档案里。历经了数十年的战火迁徙、颠沛流离后,这份档案和其他北洋政府档案一起,被存放在了张继任馆长的国史馆。
早年间,北洋政府也成立过国史馆,但没有保存下什么史料。连横去世的那一年,在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张继等人提出了“建立档案总库筹设国史馆”的提案。但直到1947年,“国史馆”才在南京成立。其存在的几年中,真正收集整理保管起来的档案也就六七万宗,其中还包括了接纳的北洋档案。而张继所提议的“档案总库”则始终没有建成!至1949年,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民国档案分隔在两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国史馆、国民党党史馆以及国民政府各机关遗留的档案,并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将其改建成民国档案史料中心。二史馆里,收藏着民国时期历届政权的首脑机关,各部、院及其所属机构,以及军事、经济、文化机构,党派及社会团体,名人资料等档案。其中包括了保存连雅堂“复籍更名”文书的那卷档案,其全宗号为1001,案卷号为1282,案卷标题为“寄居台湾侨民回国请恢复福建原籍兼改名有关文书”,列为民治司第二科卷宗第一卷。丙户。第122号。
连战先生的寻根之旅
假如连战先生没有展开他的和平之旅,那么,这组档案可能依旧被尘封在二史馆保藏的15万卷北洋档案里。但是,历史没有假设。2005年4月29日,连战先生率领中国国民党访问团访问大陆,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主席双手紧紧一握,开启了两党交流与对话的历史新页。
晚宴后,胡锦涛总书记送给连战先生一份礼物。“那一天吃过饭后,胡先生拉我到旁边说:‘来,我送你一样特别的东西。’他拿出很好的木箱子,打开一看,竟是我祖父九十几年前申请当中国人的文件。我当场激动万分。我说,我们一家当中国人是当定了。”提起这段经历,连战先生十分激动。胡锦涛总书记送的,便是由二史馆提供的连战祖父连横复籍更名档案复制件。该组档案共有两件,分别是1914年2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办理连雅堂申请恢复原籍案的文书,及1914年2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办理连雅堂申请更名案的文书。
翌日,连战先生在西安母校后宰门小学发表演讲时,忍不住透露了这份特殊的礼物:“胡总书记把我祖父当年要求恢复中国国籍的申请书找出来送给了我。祖父连横在日本统治台湾那个时代就要求恢复中国国籍,可见是一个民族思想非常强烈的人。”
从此以后,连战知道了南京有一家档案馆,不仅收藏国民政府时期的档案,还完整保存了他祖父的档案。2011年展开大陆之行时,连战先生便和夫人一起到访了二史馆。
在二史馆参观时,虽然跟着很多随行人员,但是连战先生依旧认真观赏着每一件珍藏、仔细倾听着讲解。特藏库丰富的民国档案藏品,吸引着连战先生的目光,仿佛将他“带回到一个近代中国史的时光隧道里面去”。他时不时地停下来,向宣讲人员询问档案的详细内容。
连战先生的随行人员多为台湾年轻一辈工商界人士,对民国历史知之甚少。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赠亮畴兄志存”的照片前,有人不禁发问。连战先生客串起了讲解员,解释道:“亮畴是王宠惠的字。王先生做过外交部长,精通几国外语。”
来到《连雅堂先生申请复籍更名档案》展示橱窗前,讲解员向连战先生介绍二史馆副馆长曹必宏(右一)向连战介绍“中央设计局全宗”档案里有关连震东先生的部分二史馆馆藏北洋政府内务部有关连雅堂先生复籍档案了档案馆工作人员从二史馆馆藏北洋档案中发现并制作高仿真复制件的情况。看到6年前收到的档案的原件时,连战先生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在展品前驻足良久。合影留念时,细心的连战先生叮嘱随行摄影师:“多照几张,(镜头里)一定要有档案原件!”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时,不曾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他。
为迎接连战先生的到来,二史馆工作人员将馆藏“中央设计局全宗”里有关连战父亲连震东先生的两组档案挑选出来进行展示。
一组是《民国33年7月7日张继为介绍连震东赴中央设计局台湾调查委员会工作致陈仪函》及相关文件。另一组是《民国33年7月21日台湾调查委员会第二次座谈会记录》,内有连震东先生于抗战胜利前一年有关接收台湾准备的发言提要,他慷慨陈辞要尊重台湾民众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定要收复,收复以后,亦必须要比日本好??”
站在这些档案前,连战夫妇口中默默诵读着文件内容。对于父亲奉命投奔张继先生的历史,连战并不陌生。连震东1931年从日本学成归来时,中日关系已趋紧张。连雅堂为鼓励儿子效命祖国,写了一封介绍信给大陆好友张继,信中有这样几句话:“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民,因命其回国,效命宗邦也。”张继阅后,深为感动。在张世伯的提携关照下,连震东于1932年加入国民党,在西安从事抗战,1945年又在张继推荐下随陈仪返台受降,从此与岛内政坛结下渊源。但这两份文件中附着的连震东先生的履历,有些却是连战闻所未闻的。读到“民国十五年加入台湾民众党从事台湾解放运动”和“民国十九年加入台湾自治同盟会从事台湾地方自治运动”时,连战转身,和夫人低语着“原来父亲还有这样的经历”。
百年中国的世事变迁、家国情思,似乎让连战先生心绪难平。而他的来访影像,也被保存在二史馆中,同他祖父、父亲的档案一起,向我们展示着一个家族的变迁。
连氏三代人的家国春秋,便凝聚在那些泛黄的卷宗里......
(作者单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10016 )
上一篇:
吕彦直-用生命铸就中山陵
下一篇:
独脚将军-陈策